[画中有话]艾米李画廊专题报道
摘自:Hi艺术

4月15日,艾米李画廊在新空间的开幕展“天工开悟”亮相草场地,已经拥有李继开、马丹、马嬿泠、马克•帝格郎尚、张琪凯、周向林等长期合作艺术家的李颖,还在继续拓展着自己的艺术家版图。在这场开幕展中,我们在拥有6米挑高、300余平米的新空间中还将看到何多苓、刘炜、许仲敏、王音、尹朝阳和于凡的作品,而与当年对画空间的第一个展览一样,这一次,李颖仍然为她的观众与关注者们准备了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绘画、雕塑、装置、影像……迁了新地方,换了新名字,李颖和她的画廊仍然保留着从2008年11月28日的开幕群展“画中有话”开始的传统或者趣味:群展,尽可能的囊括所有当代艺术形式。事实上,这或多或少的保留着李颖曾经用过的“对画空间”那个名称的暗喻: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让大家尽可能的去寻找到自我理解的意义,既允许艺术家诠释自己的作品,同时也给观众机会对作品意义予以补充与对话。

战斗者李颖

艾米李画廊首先是李颖自己的“领地”。采访之时,这间位于草场地54号院的新空间正在完成它的“门面”,在“维护整个院子环境的平衡”与“打造个人风格之间”,于波浪状起伏的外墙上实现的凸出的大门框架和定制的大铁门让这个工程昂贵而繁杂,而这对于李颖来说却是“必须”又不可妥协的。

或许这就是李颖的风格。在我们的印象中,“坚强”是李颖作为“画廊主”的第一属性。如果说艺术圈是一个战场,从外围的“商业圈”进入其间的李颖在这场战斗中几乎没有经过试探性的进攻,而是与这条战线的最外围短兵相接,甚至直接“肉搏”。顽强的战斗性让李颖用了近五年的时间在这一场战火频繁的搏杀中完成了自己从局外人、旁观者、朋友到“画廊主”的转变。

如果说“坚强”是李颖的性格属性,那么“独立”则是她象征性的个人风格。从开幕展的独立操刀,到新画廊出人意料的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李颖的画廊写有明晰的个人风格。事实上,尽管李颖向来不曾讳言自己的“特殊身份”,但是这些事实上虚无缥缈的“优势”并不曾对她的画廊事业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帮助——如果一定要寻找到李颖在个人身份上的优势,或许只是她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因为丈夫是有官方背景的“外国人”,她得以较早的在那个艺术活动大多由外国人操办的年代接触了中国的当代艺术——而在那个时代,李颖并不曾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会与这个环境产生如今天般密切的联系。

走到今天,“坚强”与“自信”是李颖不变的法宝,就像一个“战斗者”,李颖在她不甚熟悉的当代艺术环境中独立成长并自成一派,她让曾经的“对画空间”成为22院街的代表画廊之一,而如今,她又转向尚且籍籍无名的草场地54号院。有赖于李颖在过去的时光里留下的惊喜与讶异,我们有理由相信,4月15日的开幕展,将是李颖另一场辉煌的开始。

假如“勇敢”是一种武器

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画廊,表现出来的自信和决心让人侧目,而敢于用自己的名字做画廊,李颖的“勇敢”叫人有些措不及防。这至少表达了一个信号:李颖和她的画廊一定会坚持走下去,属于李颖的画廊事业也一定会走得更长久。

或许是因为学“商”从商的背景,李颖对画廊的认识与理解多了一些客观、容忍与耐心。李颖入主画廊行业不久,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压抑了近一年的艺术市场“泡沫论”持续发酵并一再逼近爆发边缘。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还未从狂欢的高峰回味过来,仿佛瞬间便迫近萧条。刚刚还在每天疲于应酬开幕晚宴或艺术家饭局的中国当代艺术从业者们,面对这场动荡或多或少都有些防备不及。

而这时的李颖不过刚刚接触画廊。抱着对一个未知领域探索的兴奋,她把大量资金投入到彼时“对画空间”的设备升级中,并积极筹划着她的第一个展览。曾经在2008年8月2日国际画廊业巨头第一次入住798的“佩斯北京”开幕展的历史时刻上经历“谁也不太认识”的李颖在当时几乎没有策展人与批评家的资源,这让“对画空间”的开幕展略显尴尬。“谁来策展”成为李颖作为“画廊主”遭遇的第一个“专业问题”。时过境迁,今日的李颖可以从容淡定的接受艾米李画廊的开幕展“没有画册”,当时的李颖却对每一个细节都要求至真至全,仅仅为了一篇前言,坚信“人人都可以欣赏艺术,人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的李颖找到了“一日万字”的好友作家莫言,这篇珍贵的展览前言成了日后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迄今唯一的一篇“展览前言”,而这篇文章也让李颖感动至今,文中流淌的真实情感与生发于外的艺术理解表达了一种“局外人”对美和艺术的见解、追求。李颖说那时候的自己与莫言一样,站在局外观赏艺术,但是“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理解”,这种理解一定是自我的,又一定是完整的,而这也是她当时主持“画中有话”的初衷:让每一个欣赏者完成与作品的对话。她希望能完整呈现她的思路,她想要一个“特别的展览”,想让人看到不一样的画廊,于是在界定展览概念之后,首次亮相的“画廊主”李颖同时以“策展人”身份亮相——她亲手策划了她和她的画廊的第一个展览。

“勇敢”是李颖的“通行证”,在这一次展览中,她展出了一场囊括绘画、雕塑、装置等多种当代艺术形式的群展,几乎是无师自通,她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彼时对画空间格外绵长的展线,并在空间布置中发挥了“业内人士”所惯常缺失的创意与灵感。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场搭配灵活的、全而不乱的新颖展览,而我们所看不到的是展览背后李颖大刀阔斧的取舍。不得不说,“勇敢”与“外行”在李颖从事画廊之初的作品选择中发挥了极大的正面作用——至少在展览的统一性与对展览题目的呼应上,李颖和她的对画空间表现的最好,并尤为直接。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在工作室、博览会、艺术展与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间忙碌的李颖褪去“外行”的影子,而“勇敢”被她完成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低调地走下去

新空间绿色的大门里,是六米挑高与三百余平米的两间开阔空间。李颖说这个带院子的“像四合院”的新空间让她很满意。避免展览出现空档的李颖在决定搬离22院街之后马不停蹄的开始选择新地址,而这个前建筑师的工作室几乎满足了李颖对新画廊的所有要求。那些李颖所中意多年的大型雕塑与装置,都将在这个新空间里完成与李颖及她的画廊的合作。

事实上谈到新空间,李颖的开心溢于言表。因为时间紧张,李颖错过了入住798的时机,但是对她而言,这也未尝不是另外一种机遇。尽管带有战斗者的激情与敢为人先的勇气,现实中的李颖低调而脚踏实地。“位置”对于李颖来说并不是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李颖反倒是拥有开疆辟土的独特属性。不敢说草场地54号院的艾米李画廊会不会是另一个如同22院街的对画空间一样的代表画廊,至少在场地方面,满足了李颖“脚踏实地做事”的愿望。

场地变化是更名之外,艾米李画廊最大的变化,而六位从对画空间追随而来的画廊员工则保证着艾米李画廊延续之前的步伐低调前行。新地址与新名字改变不了李颖和她的画廊团队对画廊事业的理解和追求,李颖对未来的规划仍然简洁而有力:踏实做好每一个展览,进入最优秀的博览会。

从最初或多或少的游戏心态,到如今新画廊的重装上阵,“完美主义”的李颖放弃了太多,也收获了太多。她离开了她熟悉的欧美商业环境,她与李继开、周向林、马丹等艺术家长期合作;她“疏远”了她的圈外朋友们,得到了当代艺术领域的接受与认可。李颖说作为画廊主,她当然希望在未来能与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达成合作,但是这种合作必须要双方均享对彼此的认可,同时对于未来,拥有半数欧美藏家的李颖当然也希望收获更多的藏家,但是这种关系的完成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的审美趣味之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