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net专访】仅靠艺术理想能否活下去?一家中国画廊的十年故事
摘自:artnet

在艺术行业里仅靠艺术理想能不能活下去?

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都是被诗意化的,具体的琐碎艰辛藏在画廊开幕晚宴的光鲜背后,在艺术家的成功与失落背后,在博览会的奔波和对自己所认同的美无限的奉献中。无数人对这个行业的想象和这个行业真实残酷的一面大相径庭。画廊,一个在艺术产业中最具关键性的角色,是画廊主以全部艺术热情,审美与知识体系和商业运作能力在撑起这个艺术家与商业世界的链接。从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普遍的商业退潮期,仍然有人投入画廊行业,一百个画廊主会在共同的商业属性下发展出一百种理念、方向、特色和战略。

画廊,一个在艺术产业中最具关键性的角色,是画廊主以全部艺术热情,审美与知识体系和商业运作能力在撑起这个艺术家与商业世界的链接。从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普遍的商业退潮期,仍然有人投入画廊行业,一百个画廊主会在共同的商业属性下发展出一百种理念、方向、特色和战略。

这关键的十年间,有消声匿迹也有大浪淘沙的故事,有泡沫逐步消化直到真义再现,最终,是将艺术还给艺术本身。

 

十年前,李颖Amy在今日美术馆的22院街开设一个六百多平米的艺术空间时,她正在从外交官夫人的身份朝着全面职业化的方向转型,对画廊行业的想象建立在早前她于巴黎生活时在艺术圈的所见所闻,现在她看各式展览中自己的名字频频出现在策展人一列时还会自嘲一番,一个相信自己艺术审美并相信艺术认知可以寻求共识的人就是以这样完全无畏的姿态开始了画廊生涯。

到第十年时,Amy眼眶湿润地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没有任何缝隙,她将这十年时光完完全全地花在画廊工作上,这和所有的画廊主的认知一样,画廊不是一个生活之外的职业操作,它所要付出的心力和能够得到的回报是不成正比的。在自己的画廊角色上,没有人能暂时替代你,无法分心,必须牺牲掉生活,虽然人们看起来画廊主的工作实在是惬意--和艺术家交谈,拜访工作室,寻找好作品,布置一个好展览,组织一个好沙龙,永远优雅体面。在今日美术馆附近运营4年后,她将空间移至草场地,并以她的名字为画廊更名--五年的经历她获得了自信。

杨晓钢和赖圣宇的艺术小组“他们+”,则在2008年的节点上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艺术价值观,这两个一毕业即乘上中国当代艺术商业过山车的年轻人,经历了迅速登顶的刺激,那些始终在讨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欲望、焦虑与变化的作品,画到2009年时他们完成了第100张。在此之前一年他们在纽约参加了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赶上了雷曼兄弟的破产倒闭。从那时他们意识到一个时代瞬息过去了,而眼下要做的是重新出发。2008年以前的十年在一个大拆迁的焦躁浮夸的社会氛围,而2008年以后的十年则是这两位艺术家的思潮平静期,他们试图找到温和的态度,在批判和激烈之后放缓脚步,对现实层面的创作减少,回到哲学,思想和画面的本体语言中。

“他们+”这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小组,无疑代表了中国艺术家群落两个十年的状态,而在他们选择平静的时刻正是艾米李画廊投身在市场中饱受历练的开始,在一个市场的低潮期这家画廊需要重新培养它的藏家群体,在一个不断更新的观念潮流下必须另辟蹊径去寻找新的可能,独特的可能。

Amy选择的艺术家都有一个清晰的线索和鲜明特色,在这十年里失去艺术江湖的艺术场,泡沫幻灭反而浮现了一个可视的可触摸的艺术家图骥。画廊培养的新晋藏家将艺术品视为生活消费的刚需,不会去关注艺术家的拍卖市场,不以投资为企图,他们单纯地享受艺术之美,Amy用音乐、设计、摄影等多个艺术门类糅合进她的画廊美学,将水墨、油画、影像、雕塑甚至行为艺术都囊括进这个艺术世界,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必须之需。

画廊业的最大魅力和吸引力似乎也在于永远无法寻得安逸,没有所谓的稳定期,始终要寻找,发现,投入资本,甚至冒险。Amy几乎参加了所有的重要博览会,带着团队全年全球南征北战,时而大卖,时而颗粒无收,直到2017年她认为是生命中里最难的时光,感觉身上背负了太多对藏家和艺术家的责任感,博览会的连续失利和全球经济有关,也和全球当代艺术的创作风向有关,“当你一个接一个地受挫的时候,每个博览会几十万人民币花钱如流水的时候,你当然会怀疑自己到底在干什么?”Amy还是在坚持去迈阿密,去台北,一个事情无法希求纯粹的商业价值时,还有情怀能补救,这也是画廊行业的一个心理补偿,就像她在四年前带着一众艺术家跑到遥远的塔希堤美术馆去向高更致敬,“我得到的是一个经验和经历,去到一个世界的角落边缘展出我们中国艺术的可贵的经验。”

十年,是之于有些人的风平浪静,有些人的风起云涌,在北京生根落地能够坚持开设画廊的十年生涯,是每个画廊主在背后的心力交瘁的付出,是对艺术理想的不放弃,是对精神消费的抱持信心,对经济和文化市场不得不秉持的乐观判断。

这一年,杨晓钢和赖圣宇在从花家地到酒厂到环铁的工作室的不断迁徙中,最后落脚在草场地,艾米李画廊的隔壁,这两个总是合作默契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表示这市场大浪退下的十年可能是最好的十年,之于创作者黄金的十年。他们参加了艾米李画廊的十周年特展,一起期待下一个未知的、叵测的、但必须拥抱迎接的十年。

 

文 | 鞠白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