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展出
正在展出
展出历史
现场
文字
留一点想象空间 - 李继开 王劲松双个展
展期:2009年9月6日 - 10月31日
地点:艾米李画廊

对于一位艺术家,尤其是生活在当下的艺术家来说,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识的符号是在“任何人都能成名五分钟”的时代中脱颖而出的终南捷径。在资本和艺术水乳交融的今天,这种策略是被高度认可并广泛应用的。但是这种做法忽略了一个事实 — 符号的创立并不等同于表达系统的完成。艺术家对于世界和社会现实的影响,是通过对事物的创造而非对事物的表现实现的。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在于它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可能世界,这就恰恰需要艺术家架构一个丰富完整的精神系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符号的制作之上。作为优秀的艺术家,王劲松,李继开正是创造出了完美的可能世界,通过两代艺术家(60年代,70年代)之间的“对画”,我们也许可以感受到他们在艺术观念,语言,风格上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王劲松的艺术贯穿了水墨,彩墨,摄影,装置创作和油画,他的美学观一直都再现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层表达和追问。6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似乎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王劲松的作品中总是会出现从兴奋到癫狂的人群,画面的气息总是让人不知所谓却又被深深地带动。这是中国现代社会的“集体无意识”精神的投射 — 一种在超常发展速度下的消费主义泛滥,不断地制造着一个接一个的兴奋点,高潮迭起的狂欢潮流让盲动的人群最终陷入歇斯底里的状态而不可自拔。作为一位见证者和旁观者,王劲松不仅忠实地记录下了当代社会的群像,而且塑造出了新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物的动作都被刻意扭曲,每个人物的表情都被刻意放大,他从一群具体的人像中解剖了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文化特征。
 
如果说王劲松的艺术带有浓厚的文化政治观,那么李继开的绘画则更倾向于构造自我的精神世界。在70年代的艺术家之中,李继开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建立了一个孤独却又开放性十足的个人世界。他的作品更像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不仅诉说了个人孤寂,困惑的内心,也反映了这一代人的精神活动。充满臆想的画面中充满了李继开个人情绪的宣泄,虽然极具自我,却富有幻想 — 在一种临近梦游症状态下出现的朦胧却自由的美好幻想。换句话说,李继开为观者创造了一个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曾经出现,却又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梦境。
 
无论是王劲松对现实的解读,还是李继开躲避现实的自我营造,他们都以各自独特的艺术方式保持与现实的距离。在王劲松的新作中,重彩水墨对人物进行了重新塑造,坚硬的笔触赋予人物形象以超现实的质感,缤纷的色彩为画面增添了一种狂欢气氛,人物似乎处在行将崩裂的边缘,他们似乎象征性地暗示了高潮的归路不是低谷而是毁灭。画面浮雕式的视觉效果也暗示了作品形象类似于浮雕媒介的本质:无论如何得活色生香,都仅仅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然而在李继开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自我世界的完整创造,而这种完整恰恰来自于对画面的破坏性营造:等同于静物尺寸的人物在挑战视觉常规的同时,也打破了人们对于孩童时期的思维常规,四处游移甚至是紧闭的双眼回绝了观者与之交流的期望,淅淅沥沥的笔触拒绝画面“整洁”的同时却成为情绪宣泄的非正常出口,低头编织的网似乎意喻着自己亲手编织的人生。李继开的作品看似不和谐却显得如此和谐,因为他的创作方式完全将漫画式梦境的心理分析方法集于一体,并有意回避一切成为现实的可能,回避观者的期望,所有的回避只是为了专注于自我的臆想世界。
 
王劲松和李继开创造出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艺术语言,他们都创造了一个与现实相关但又独立于客观现实的艺术世界,通过他们之间的“对画”,我们可以认识和理解艺术家们的美学目标: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参展艺术家
李继开, 王劲松